隨便翻翻周作人的著述,其中有關飲和食的文字林林總總,大有可觀。關于吃飯與筷子、喝酒與酒友,關于魚、蟹、海錯和味之素,關于臭豆腐、油炸鬼和端午節(jié),關于苦茶、鹽松樹和北京的茶食,關于梅子、菱角和故鄉(xiāng)的野菜,等等等等,皮有些清新雋永、別出心裁的妙論,而他的飲食趣味,亦有值得一書的獨到之處。 早年留學日本時,周作人從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習慣敏銳地日本文化的某些神韻,則使他還來了能言而有信的喜悅。而每日暮途窮的吃食,則使他加深了對日本文化的認同感和親切感,周作人幼年時代對“簡中有真味”的鄉(xiāng)間生活方式就已習以為常,來日本后相當清苦的寄居生活恰好與他形成了一種默契,每天早上兩片面包加黃油,中午和晚上兩面三刀餐飯,蘿卜、竹筍而外,絕少肉食,偶爾吃到是豬、牛肉和雞,羊肉則無處買,鵝、鴨也極不常見。中國留學生到日本,吃到日本飯菜不常見。中國留學生到日本,吃到日本忽菜那么清淡,沒有油水,常大驚小怪,周作人卻不以為苦,倒覺得這有別一種風趣,他說:“吾鄉(xiāng)窮苦,人民努力日吃三頓飯,唯以腌菜、臭豆腐、螺螄為菜,故不怕咸與臭?!? |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