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在異性意識發(fā)展上,度過了短暫的疏遠期后,會開始對異性發(fā)生興趣,并開始注意周圍的異性,注意自己的打扮等。他們常常照鏡子,以便使自己在異性心目中留下美好的印象。這種表現稱做對異性的好感(愛幕)期。此時的男孩常被周圍女伴們的容貌或溫柔文靜的氣質所吸引;女孩則對男孩的剛強、瀟灑、英俊傾慕。有時他們會大膽地用傳紙條、寫書信、約會等方式交往;有時會用開玩笑、嬉鬧等方式獲得與異性接觸的愉悅的情感體驗。 中學階段是異性交往的敏感時期。性生理與性心理的不斷成熟,將眾多風華正茂的少男少女推向了兩性交往的嶄新生活領域。這段時期的異性交往比童年時代的異性游戲來得復雜,比成年時期的婚戀生活來得微妙,比任何年齡的同性和異性交往都難以駕駛。因此,對這些涉世未深的男女青少年給予異性交往的正確引導是每位家長和教師的義務與責任。 自然,正常的異性交往會有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發(fā)展,對其成年之后的婚戀生活也會奠定良好的基礎,相反,抑制、回避正常的異性交往不僅會影響學生健全人格的發(fā)展,也會為其今后的成長和性別體驗設下障礙。而中學生過分沉迷于尚不成熟的異性戀情也會給當前的學習與社會生活帶來不良影響。所以,如何處理好中學生的異性交往問題是擺在每位家長和教師面前的一個既嚴重又有意義的課題。 對異性交往的認識和態(tài)度是幫助中學生建立正常異性關系的前提。家長對中學生異性交往的理智直接影響到教育效果和青少年孩子的成長方向。 在中學時代,如何建立正常、自然的異性同學關系是一個極為敏感的問題。對于人生歷程中的這么一個特殊課題采取回避態(tài)度是不可取的。家長要理解和認清正常異性交往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將正常交往到來的益處與不適當交往或回避交往帶來的弊端區(qū)分開來,予以明確,對中學生異性交往有一個正確認識。 眾所周知,異性交往是人類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異性交往在個體成長歷程中的各個階段都是必不可少的。中學生心理萌發(fā)的異性吸引是性心理和性勝利走向成熟的必然結果,是一種正常的自然表現。對中學生而言,異性同學之間的正常交往不利有利學習進步,而且也有利個性的全面發(fā)展。研究表明,男女中學生的交往有利于增進對異性的了解,豐富自身的情感體驗,擴大社會交往的范圍,并增強與人溝通的社交能力,促進人格的全面、健康發(fā)展。 一般來講,既有同性朋友又有異性朋友的中學生,往往性格比較開朗,為人誠懇熱情,樂于幫助同學,自制力也比較強。那些只在同性同學中交朋友的人,往往缺乏健全的情感體驗,不具備與異性溝通的社會交往能力,社會范圍和生活圈子也比較狹小,人格發(fā)展不甚完善。美國心理學家赫洛克歸納出異性交往的有利因素,這對指導青少年的異性交往很有借鑒意義。 |
精彩評論